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的逐渐步入,健康长寿已成为百姓日益关注的焦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人民防病治病和全周期健康管理能力。纲要中特别提到了新型的科技技术和医疗健康的深入融合,尤其强调了需利用科学技术推动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经过近些年不懈的努力,我国医疗硬件设施已经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2018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报告中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行打分,中国在全球总体排名第48位,得分是78分。美国排名29,加拿大排名14,日本排名12,排名靠前的大多都是欧洲一些人口较少,国家较富的小国,如冰岛、挪威等,垫底的基本都是非洲国家。
由此可见,在改善就医“硬环境”中,国内已经交了不错的答卷,但,光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医疗的核心更体现在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医疗流程,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同时,聚合数据,解决临床业务中“系统烟囱”和“数据孤岛”的痛点,使医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临床科研中,从而推进国内医疗水平的提升。所以,”软件“的医疗临床服务产业价值回归,是否就变成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正如认识康复CEO万马说:“老龄化来势凶猛,想要加速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利用高科技弯道超车。”
如此,越来越多人期待一个医疗流程和临床服务中的管理大师,做到真正的千人千面患者管理。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和持续监测技术、整合型服务模式(专属团队、线上干预、线下配套),将院内/外松散的医疗节点与行为信息连续化地关联起来,并形成单病种的整合管理服务方案,聚焦术后黄金护理期、慢病患者病情监控等业务领域,根据不同类型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最为合适的整合型一体化服务方案。同时覆盖诊疗后的随访、术后方案、用药管理、康复服务等综合性管理服务。以一个“中间者”的角色串联起从院前、院中,院后,形成片段式医疗。
现阶段,医生的精力极其有限,而优秀的照护资源又极其稀缺,在一个蚂蚁吞象的局面下,成本和效益、资源与效率的问题被反复考量。无数的探索者投石问路,每个人的抵达路径都不尽相同,运用一套工具撬动对成千上万患者的管理是技术派的解决方案;医院管理派的思路则在于破除医院内部的不合理结构,加快周转效率;还有人希望通过不断地互动,增加患者粘性,在医院竞争的缝隙中拼得“一方天地”。
认识康复的虚拟医生系统,旨在建立一个互动的建议系统,根据医学指南中描述的患者情况提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随访计划,在此过程中系统会提问必要的问题,以消除歧义,并找到最适合的医疗建议(最适合病人的情况)。必要时,允许医学专家对推理过程进行监督(即解释推理)。能有效服务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医生和护士),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患者也可以直接使用。
其中AI智能呼叫中心可应用于医疗服务体系的多个场景,它集成了智能语音识别,语音合成,CRM(客户关系),实现了电话智能路由,智能应答,自助预约,话务分配、意图识别,提供多端呼入呼出,可自动录音,远程回放。可应用于各种呼入型客服场景。具备易扩展,易部署,伸缩性良好,高稳定性特点,能适配部署多种硬件环境。整合电话、医院、企业微信,小程序服务渠道,针对医院多科室多病种复杂的特点,建立了较完备的疾病知识库,典型症状和常见问题可通过自动检索知识库进行快速回复,快速分类引导,使用AI电话机器人技术代替传统人工坐席应答,优化了医院服务流程,同时提供了全天候服务能力;针对紧急情况可及时提供监督预警告警;呼叫中心系统可检索,记录患者就诊信息、咨询信息,当患者门诊就诊咨询医生时,系统辅助调取患者来电咨询信息,患者不必重复介绍病因、病史,有效提升了医疗信息化水平,精细化医院思域运营,降本增效,提升患者满意度。